银行经营分析(银行经营分析会汇报要点)

频道:股市消息 日期: 浏览:0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2年银行业

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 2022年,社融与M2剪刀差持续扩大,社融同比增速下滑至9.6%,创十年新低,M2同比增速11.8%,处于近三年高位。存款增速持续加快,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已连续5个季度呈加快趋势。贷款增速持续放缓,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1.1%,自2020年二季度以来,人民币贷款增速已连续9个季度下滑。营收增速放缓,盈利能力整体稳健,净息差收窄明显,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下降。监管政策方面,个人养老金时代正式开启,第三支柱业务发展进入新局面;金融监督管理加强,推动建立金融稳定长效机制;表外与托管业务监管加强,助推银行业审慎稳健经营;房地产系统性支持政策出台,银行业应把握政策机遇;金融供给精准性提升,配套政策持续完善;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助推银行业消费金融和对公投融资业务稳健发展。展望未来,资产规模有望稳步扩张,资产结构仍有改善空间;资产端收益率有望提升,负债成本改善空间有限,净息差收窄压力减缓;盈利能力有望改善,非利息收入或将回暖;资产质量或将承压,机构间分化显著;差异化、特色化、轻型化经营成行业趋势。

2022年我国银行业

经营发展回顾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一)规模体量分析

1.社融与M2剪刀差扩大,银行业资产规模稳健增长

社融与M2剪刀差持续扩大。2022年3月末以来,M2同比增速逐渐超过社融增速,且形成的剪刀差持续扩大,截至12月末,反映货币需求端的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9.6%,创近十年新低,而反映货币供给端的M2增速11.8%,处于近三年高位,综合体现了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不足和居民储蓄倾向显著,2022年全年居民存款新增17.8万亿元,较2019-2021年年均多增7.5万亿元。银行业资产规模稳健增长。截至11月末,银行业境内总资产规模达36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0%,较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分别高2.42.0个百分点,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更加稳固。然而,自8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加之三季度房地产信贷较为低迷,M2增速和社融增速等指标呈现放缓趋势。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M2、社融与银行资产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2.资负规模稳步扩张,国有大行与股份行资负规模增速差距持续拉大

从资产端看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稳健增长国有大行资产增速大幅上升股份行资产增速显著下降

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境内总资产余额为3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较上年末提升2.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总资产分别同比增长13.4%6.7%10.7%9.6%,较上年同期分别+5.3百分点-0.9百分点+1百分点-0.3百分点。国有大行和股份行规模增速差距持续扩大,主要原因在于国有大行抢抓基建投资和结构性货币政策福利,对股份行信贷形成较大的挤出效应,叠加股份行受地产和财富管理业务的严重拖累。细分机构看,银行间资产规模增长分化显著,2022年三季度末24家银行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达10%以上的有农行、工行、建行、浙商等9家银行,多数股份行如浦发、民生等资产规模增长低于5%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国有大行资产规模增长迅猛 股份行增速明显下滑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资产结构上看,截至三季度末,24家银行资产规模244.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7%,其中发放贷款及垫款占比57.8%;同业资产投资占比较年初下降0.3百分点。从24家银行对比看:除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之外,其它大部分银行贷款占比过半,其中平安、招行、建行贷款占比最高,均超60%。南京、兴业、邮储等14家银行的贷款占比有所提升,上海、农行等15家银行同业资产占比有所提升。

表1 2022年前三季度24家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情况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注:表中深红、浅红、浅绿、深绿是根据自然断裂法由高至低平均分成的四个等级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上市银行财报、广发银行财报

从负债端看商业银行负债规模稳健增长吸收存款业务占比明显提升国有银行吸收存款业务占优

国有大行与股份行负债规模增速差距持续拉大。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总负债为28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4%,较上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增长13.9%6.7%11%10%,较上年同期分别变化+6.1百分点、-0.7百分点、+2百分点、+0.2百分点,可见,仅股份行负债规模增长为负,国有大行负债规模增长迅速。分机构看,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农行、建行、工行等优质国有银行总负债规模较年初增长均超过10%,宁波、杭州等两家城商行增长也较为迅猛,股份行除浙商外,其余均在8%以下。

负债结构上看,24家银行负债规模224.2万亿元,其中吸收存款占比74.8%,较年初提升0.9百分点,继续发挥负债来源的稳定器作用,同业往来负债占比8.8%,较年初下降0.6百分点。从24家银行对比看:除交通银行之外,其它国有大行存款占比均超75%,且邮储银行高达96.5%,除招商和浙商之外,其它股份行吸收存款占比均低于70%,6家城商行吸收存款占比也均低于70%,可见国有大行吸收存款业务占绝对优势。占比变化看,多数银行吸收存款业务占比有所提升,24家银行中有19家银行吸收存款占比较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3.存款增速持续加快,贷款增速持续放缓,优质区域性城商行存贷款增长强劲,国有大行头雁效应凸显

存款增速持续加快优质区域性城商行和国有大行存款增长较为迅猛股份行存款增幅相对较低

存款总量上看,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比上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存款增速已连续5个季度呈加快趋势,主要受住户预防储蓄意愿增强所带动。板块结构上,截至三季度末,国有大行存款普遍高增,国有大行存款较年初增长12.1%,除邮储之外,其余5家银行增幅均超10%;股份行存款增长较为乏力,除浙商、招商等2家银行之外,其余股份行存款增幅均低于10%;部分城商行存款增长较快,如宁波、江苏、南京、上海等区域优质型城商行存款增长超10%

贷款增速持续放缓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国有大行信贷投放的头雁效应凸显头部优势城商行信贷增长保持高景气度

信贷需求受住户消费贷款和企(事)业中长期贷款疲软拖累,增速持续下滑。自2020年二季度以来,人民币贷款增速已连续9个季度下滑,主要受疫情冲击、房地产疲软等影响,短期和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速均出现大幅度下滑,住户贷款同比增速显著放缓。企(事)业单位贷款在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快速增长的驱动下,同比增速整体呈现改善的趋势,中长期贷款增速小幅度减缓,反映市场主体固定资产投资等中长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通过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流动性需求。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住户贷款增速下滑显著 企事业贷款增速反而上升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住户短期和中长期增速双降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短期和票据融资增速双升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三季度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0.8%,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9.6个百分点。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4%,比全部贷款增速高30.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6%,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3.4个百分点

分机构看,商业银行继续保持贷款本源业务为主体,截至三季度末,24家银行贷款占比57.8%,较年初增长9.8%,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更加稳固,资产进一步向表内信贷倾斜。国有大行信贷投放的头雁效应在三季度继续凸显,在对公贷款放量的基础上,国有大行贷款较年初增长11.3%,驱动三季度全行业贷款增加,原因在于宽信用政策继续发力,财政政策前置、专项债发行提速,一方面,以基建、制造业为抓手,国有大行的客群和大项目获取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国有大行承担更多稳增长责任,扩表增速提升;股份行信贷投放依然较弱,受限于居民和企业融资需求回落,扩表速度下行,信贷投放压力较大使得规模增长缓慢,其贷款较年初增长仅有5.8%;优质区域性城商行信贷增长保持高景气度,其中,宁波、南京、杭州、江苏银行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18.6%17.3%15.1%13.2%,均快于国有大行和股份行,这些银行凭借更优质的区域经济环境和更旺盛的信贷需求,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

(二)经营效益与效率分析

1.盈利能力边际下降,经营业绩分化显著,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下降

营收及利润增长营收增速放缓区域优质城商行较强韧性农商行净利润急剧下滑

营收增速放缓,结构分化加剧。2022年前三季度,24家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4万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较年初下滑5.2百分点,环比二季度减缓2.3%,主要受疫情频发、市场融资需求走弱、权益市场表现不佳等因素影响,息差收窄,利息收入下滑,手续费和其他非息收入偏弱。区域优质银行业绩保持显著优势,由于区域优质城商行拥有深耕区域、当地股东等优势,叠加信贷业务“量价质”都较为优异,其营收业绩表现优异,其中,杭州(16.5%)、南京(16.1%)、宁波(15.2%)、江苏(14.9%)等4家江浙地区银行营收增幅超10%;股份行营收增速持续疲弱,主要受疫情扰动居民融资需求低迷、财富管理市场走弱、房地产信用风险冲击等因素影响,息差下行压力较大,中收贡献度下降,除平安银行(8.7%)之外,其它股份行营收同比增速均低于5%。

表2 2022年前三季度24家银行经营收入总额及其构成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注:表中深红、浅红、浅绿、深绿是根据自然断裂法由高至低平均分成的四个等级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上市银行财报、广发银行财报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整体稳健,农商行业绩压力偏大。2022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较上半年大幅下降5.8%,主要受2022年第三季度农商行大幅度亏损的影响。国有大行、股份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6.3%9.0%,增速比二季度分别上升0.2个百分点、下降0.7个百分点,盈利增速大体稳健,但股份行利润增速分化显著,平安、招商、兴业整体经营优势持续,净利润增速均超10%,中信、浙商改善显著,而广发、民生及浦发等3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为负;城商行净利润同比增速(10.3%)逆势大幅提升,如杭州、江苏、南京和宁波银行净利润增速均超20%,主要原因在于城商行保持了较高的信贷投放强度,且净息差显著提升。受村镇银行事件的影响,农商行2022年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7.7%。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整体下滑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2.营收结构:净息差收窄明显,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下降

从营收构成看,前三季度24家银行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他非息收入占营收比重分别为72.9%12.2%14.8%,较上年同期分别变化+1.0百分点、-0.4百分点、-0.5百分点。具体来看:

净息差收窄明显。2022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止跌为1.94%,较年初下降14bp。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资产端看,实体融资需求较弱,居民信贷需求低迷,尤其是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较往年同期大幅下降,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弱,导致信用利差收窄。政策注重结构性宽松工具定向支持,央行陆续创新推出碳减排、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等新的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信贷利率下行。注重引导调降融资成本,2022年以来,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引导MLF利率、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利率调降,商业银行新投放贷款利率不断创出新低。另一方面,负债端看,银行间存款竞争压力加大,核心存款成本相对刚性,导致负债端成本降幅不及资产端。

息差延续分化趋势,截至2022年三季度,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9%2.0%1.7%2.1%,较年初分别下降12bp12bp17bp27bp。国有大行净息差收窄承压。国有大行因更多承担“稳信贷”及发挥让利实体经济的责任,资产端定价下行压力相对较大,同时,负债端由于核心存款占比较高,存款定期化趋势对负债成本的拖累相对更为明显。区域优质城商行净息差逆势上升,对于部分优质区域城商行,经济活力较强地区有效信贷需求相对更好,结合差异化客群定位做适度客户下沉,提振资产端收益率,同时借助有利的市场环境做好负债成本管控,息差韧性更足。股份行净息差较年初均有所下降,一方面,受落实国家让利政策以及贷款重定价等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下降,另一方面,受市场环境影响,存款付息率上升。分机构看,24家银行中仅农行、中行、南京等3家银行净息差较年初提升,其余21家银行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1Q1-2022Q3 商业银行净息差走势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下降,前三季度24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4.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除邮储、广发、华夏、宁波、浙商等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同比上升,其它19家银行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受去年高基数影响,叠加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和汇兑损益对营收支撑不足,尤其是国有大行表现更为明显;另一方面,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代销基金、托管手续费、理财业务管理费等财富管理业务收入持续承压;广发行中收占比为16.6%,居24家银行第5位,占比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主要受信用卡积分规则变更和忠诚度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增长明显。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同比普遍下降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上市银行财报,广发银行财报

3.经营效率: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呈现先升后降态势,招行和部分城商行显著领先同业

2022年以来,商业银行ROA和ROE均在一季度末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二季度受疫情局部爆发影响呈现显著下滑,三季度受村镇银行事件冲击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继续下滑,股份行和城商行ROA较年初分别上升0.05百分点和0.07百分点。分机构看,24家银行ROA和ROE均值分别为0.9%13.0%,招行、南京、宁波和江苏银行ROE均超16%,显著高于其它银行。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2年以来商业银行 ROA先升后降态势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三)风险抵补能力分析

1.不良贷款边际改善,资产质量总体稳定

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边际放缓,资产质量稳健性继续好于预期,不良和关注类占比均环比下行,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万亿元,较二季度末增加373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54亿元;不良贷款率环比下行1bp至1.7%,关注类贷款占比环比继续下行4bp至2.2%,下行幅度高于不良贷款率,创下历史最优水平。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持续加大核销处置不良贷款力度,商业银行不良包袱有所减缓。另一方面,疫情发生以来,国内货币、信用环境整体偏宽松,监管鼓励银行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因此,银行体系实际不良生成情况总体好于市场预期。

表3 2022年前三季度24家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注:表中深红、浅红、浅绿、深绿是根据自然断裂法由高至低平均分成的四个等级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上市银行财报、广发银行财报

分板块看,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三季度不良率较年初分别下降5bp、3bp、1bp和34bp,国有大行除邮储之外,其它行资产质量较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股份行表现分化,广发、招行、华夏等股份行受房地产信用风险加剧、零售信用卡违约等因素影响较大,资产质量承压,中信、浦发和民生资产质量有所改善。城商行整体不良率明显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但低于农商行,优质区域城商行如江苏、杭州和南京等银行不良率均低于1%,且呈现持续改善趋势,资产质量明显好于商业银行整体水平。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2年以来资产质量整体改善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2.银行发行资本债大幅加速,资本充足率整体有所改善

2022年9月底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6%12.2%15.1%,环比二季度分别上升12bp、13bp、29bp。2022年三季度发债规模迅速增加,发行二级资本债达到2576亿元,有效补充了银行的资本,分红季节性因素消退叠加风险资产扩张速度保持稳定,各级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并维持在历史较高水平。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资本充足率环比二季度分别提升35bp、26bp、12bp,仅农商行下降22bp。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1Q1-2022Q3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3.风险抵补能力高位夯实,城商行边际改善幅度最大,国有大行拨备覆盖率总体维持稳定

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05.5%,较二季度末上升1.8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继续夯实,一方面,商业银行对贷款和垫款前瞻审慎地增提损失准备,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核销、资产证券化、抵债、转让、重组等多种途径化解风险资产,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稳步下降。分板块看,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较二季度末分别上升1.4%0.5%3.5%2.0%,可见各类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增强。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1Q1-2022Q3 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2022年政策回顾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2年以来,为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银保监会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新市民、绿色低碳、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房地产政策系统性金融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养老理财试点通知以及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办法等相继落地,金融监管措施或管理办法渐次推出。前三季度,央行、银保监会出台《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扩大养老理财试点范围,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体系建设,强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规范和促进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多项房地产政策举措如《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支持房地产业和居民购房合理融资需求。2022年四季度,央行、银保监会重点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等多项金融监管措施或管理办法,推动建立金融稳定长效机制,促进银行业稳健经营。个人养老金业务和支持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办法或金融措施陆续出台,促进第三支柱业务和房地产业务健康发展,加大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拓宽银行业消费金融或投融资业务空间。

1.个人养老金时代正式开启,第三支柱业务发展进入新局面

2022年11月17日,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个人养老金业务正式开闸。个人养老金业务涉及到养老理财规划、资金账户设立、产品营销等各个方面,对银行的储蓄、理财等业务带来巨大的增量。随着第三支柱养老金产品不断丰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账户的开立方、产品的代销方以及资金托管方,未来相关业务将面临快速增长,尤其是对于银保协同业务,将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2.加强金融监督管理,推动建立金融稳定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2022年11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主要修改的内容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审慎监管规则,加强行为监管,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依法监管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监管全覆盖,提高对股东、实际控制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健全风险处置机制,完善早期干预制度,丰富风险处置措施,提升处置效率。二是推动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2022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已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金融稳定法(草案)将会作为金融法治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领法律,制定金融监管框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助于提升金融监管透明度,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加强风险防范和早期纠正,促进市场化、法治化的处置机制建设。

3.加强表外与托管业务监管,推动银行业审慎稳健经营

一是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2022年12月3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该办法将表外业务划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等四大类,对不同类型表外业务提出了差异化监管和管理要求,对不能满足监管要求的银行采取监管措施和行政处罚,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紧跟表外业务发展新变化和新趋势。二是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监管。2022年12月29日起,《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托管业务范围和经营规范,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督促商业银行落实风险管理和合规展业的主体责任,实现审慎稳健经营。

4.房地产系统性支持政策出台,银行业把握政策机遇,但需警惕房地产信用风险暴露

2022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从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六个方向提出了16条支持房地产市场的金融措施,这不仅是全面调整优化房地产的金融政策,也是稳经济、稳增长、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通知》是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及房地产长效机制有力举措,有助于改善房地产企业资金流动性和稳定市场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然而“金融16条”的推出在短期内融资端得到稳定调整可以期待,但房地产行业的债务风险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如果房屋销售需求端跟不上,房地产资金流动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房地产信用风险有可能逐步溢出到更广泛的金融部门,同时,房地产行业还面临城镇化进程放缓、房价收入比偏高等长期问题制约,给银行业对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5.提升金融供给的精准性,完善配套政策,为银行业开展贷款延期提供支持,更好满足小微企业贷款延期需求

为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支持力度,深入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助力稳住经济大盘,2022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定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延期贷款正常计息,免收罚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创新延期贷款产品和服务,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提前对接企业延期需求,为企业提供差异化贷款延期方式、线上续贷产品和贷款延期线上办理渠道。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会同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密切关注辖区内延期贷款到期和信贷资产质量变化情况,强化信贷风险防控,确保政策取得实效。金融监管部门落实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等差异化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先安排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计划,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同时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有贷款延期需求的企业延长担保期限,继续提供增信支持,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提供风险分担。

6.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有助于银行业消费金融和对公投融资业务稳健发展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为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简称《纲要》),《纲要》从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八个方面提出政策举措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内市场基础更加扎实,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我国这一全球最具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还将不断成长壮大,《纲要》的印发将有助于银行业把握双循环新格局发展机遇,更好的消化国内外消费市场带来的发展红利。银行业需抢抓居民消费的复苏期,围绕疫情形势改善居民消费的重点领域、重点场景,不断拓展和丰富信用卡分期合作场景,为客户创造更加便捷顺畅的信用卡用卡体验。不断丰富和优化汽车、家电、耐用消费品信贷服务,满足居民耐用品消费的跨期配置需求,拓宽银行业信用卡、零售信贷等消费金融业务空间。此外,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有较大投资空间,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改革创新不断孕育新的发展动力,生成要素治理和配置水平显著提升,国内市场空间更趋广阔,尤其是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等,《纲要》的印发是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体现,将赋予银行业对制造业、能源、交通、水利等方面更广阔的投融资业务空间。


2023年银行业发展展望

国寿研究声丨2022年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2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综合考虑疫情防控政策措施持续优化、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效果逐渐凸显等因素,预计2023年居民消费逐步向常态回归,政策托底经济的压力有望持续改善,投资动能依然强劲,经济有望企稳回升。近期,央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在部署2023年工作时,均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计202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有力,结构性调控更为显著,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预计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向债、贴息等工具”,2023年将提高赤字率,扩大地方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定向支持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通过留抵退税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银行监管持续趋严要求银行业更加规范发展,金融稳定法即将出台,监督管理法加快修订,从制度上加强对股东和实控人行为、金融机构违法行为的监管,增加金融违法成本,规范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机制,国家对银行业的业务模式进行了规范限制。展望2023年在一系列宏观金融政策刺激和要求下银行业经营发展情况如下:

1.资产规模有望稳步扩张,资产结构仍有改善空间

资产规模有望稳步扩张。2022年以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银行业总资产稳定增长,展望2023年,一方面,通胀压力尚未形成、美元上行动能有限人民币的均衡稳定更具备有利条件、政策启动新一轮“扩大内需战略”等因素决定了货币政策需要边际扩张,将给银行业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考虑到国内经济仍面临着下行压力,基建对于稳增长是重要抓手,预计政策推动下基建仍是信贷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疫情形势逐步明朗,预计企业端生产经营融资需求以及居民消费需求有望逐步恢复,按揭需求在政策支持下也有望边际好转,基建持续发力叠加信贷需求边际改善,银行生息资产规模有望稳步扩张。同时,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资本市场或将逐渐转好,银行业通过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存单等渠道增加其交易收入,促进其金融资产的增加。此外,由于2022年以来银行业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有所减缓,预计2023年为扭转经营下滑趋势,银行业竞争更趋激烈,将更加注重通过打造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加强客群建设、产品及服务升级等多措并举提升差异化竞争力,但银行间分化现象明显,产品创新能力强、数字化转型快、服务能力强的银行资产规模可能会有大幅度提升。

资产结构仍有改善空间。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支持,预计2023年银行业积极提升金融供给水平,加大精准投放力度,切实为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发展引入金融活水。对公方面,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的下,银行业加大科技创新、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碳减排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同时,随着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措施的推出,银行业因城施策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优质房地产开放项目建设,推动开放贷款平稳投放。零售信贷方面,随着房地产支持政策频出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银行业发力优质客户,积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按揭贷款有望边际转好,信用卡分期和消费贷增速有望企稳回升。此外,2022年以来金融支持普惠小微企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预计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型贷款有望快速增长。

2.资产端收益率有望提升,负债成本改善空间有限,净息差收窄压力减缓

银行资产端收益率有望提升,经济压力和让利实体的政策要求依然存在,叠加2023年初银行需承受贷款重新定价压力,预计2023年上半年贷款利率难以回升,但下行压力有望边际改善,一方面,目前贷款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且地产政策重点已经变化,进一步下行的空间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宽信用的政策环境下,银行资产结构仍在持续优化,短期贷款与票据类贷款占比下降,中长期贷款占比的上升,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定价下行的压力。然而,贷款利率并不是银行基本面的核心矛盾,宏观经济企稳、信用扩张见效才是重中之重,预计银行业尤其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将积极使用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信贷需求显著改善,社会融资规模的逐步恢复,在“量增价稳”相互作用下,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或将有所提升。

就负债端而言,负债成本有一定下行空间,但预计幅度有限。2023年,央行继续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引导中长期存款利率下降,对存款成本下行有一定支撑作用,但中长期存款占比不高且存款重定价也有时滞,此外,目前存款活期化程度仍在下降,结构性存款占比压降空间小,综合来看,预计存款成本大幅度改善的概率较小,部分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较多的银行可能还会面临存款成本上行的压力。因此,虽然在资金宽裕的背景下,同业存单等主动性负债成本预计下行,但考虑到存款是负债的主要构成部分,存款成本的相对刚性将对负债成本改善空间形成制约。

净息差收窄压力减缓。2022年至今5年期LPR累计下降了35bp,拖累银行息差下行,并且存量部分压力还没有释放,2023年上半年受LPR下降后贷款重定价带来息差进一步的下行压力,但负债成本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压力,节奏上,预计明年上半年行业息差迎来重新定价压力。下半年,随着经济稳定运行,消费需求企稳,房地产政策放款催化,剩余的贷款利率空间有较为珍贵,即便2023年央行再度降息,降息幅度也不会高于2022年,银行新发放贷款定价预计将逐步趋稳,存款成本压降措施成效,预计净息差收窄压力有望缓解。

3.盈利能力有望改善,非利息收入或将回暖

盈利能力有望改善,板块间业绩持续分化。展望2023年,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落地显效,房地产市场需求侧逐步修复,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融资需求逐步恢复,信贷需求有望释放,净息差在2023年初重新定价过后收窄压力趋缓,“量增价稳”将对利息收入形成支撑。预计中间业务收入或将回暖,2022年至今由于权益市场表现较弱,代销基金和理财产品相关的收入也随之走弱,受疫情对消费的影响,银行卡相关中收也有所拖累。考虑到基数较低以及信贷需求的提振,权益市场有望逐步企稳,预计2023年基金发行规模和银行基金代销规模有望稳健增长,居民消费、银行卡相关收入有望恢复增长;资管新规过渡期后理财业务的三方托管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随着资产管理行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线的拓展,银行资管托管手续费仍有广阔空间;考虑到货币政策或有望保持相对宽松的状态,利率窄幅波动下,投资收益等其他非息收入有望实现平稳增长。在多重因素提振下,营收增速在2023年有望企稳回升。此外,银行当前拨备覆盖率、拨贷比处于近几年高位,通过拨备反哺利润的空间仍然存在,支撑银行利润平稳增长。总体看,行业营收及利润有望恢复至疫情前常态水平,但不同机构仍将呈现分化态势,客户资源优异、综合服务能力强、风险管控能力突出的银行营收和利润水平提升的更明显。不同板块业绩持续分化,2023年资产规模扩张预计是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基建持续发力+地产边际改善”或将是银行板块主线逻辑,区域经济较好的城商行和农商行规模有望保持高增,尤其是与地方政府绑定更加紧密的城商行将受益于基建逻辑,带动业绩持续保持领先于同业的增长。股份行2022年受地产和财富管理相关业务的拖累,业绩基数相对较低,叠加有望受益地产政策放款催化以及按揭需求修复,预计2023年股份行营收和利润增速也有望边际改善。

4.资产质量或将承压,机构间分化显著

银行业不良资产风险或将加速暴露。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影响,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资金周转周期延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信用风险有所上升。央行创设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银保监会要求对企业延期付息等手段在缓解企业资金链问题的同时也将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发生延后。2020年5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均表态要警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在信用风险上升、利润考核压力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有所反弹,同时核销能力也将受到影响,后续资产质量管理带来挑战。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能源价格大涨,引起境外融资和上游进口型企业的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其信用风险可能会传导至银行系统,不利于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改善。房地产行业的债务风险暴露给银行业贷款业务带来严峻挑战。房地产行业的债务风险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并有可能逐步体现到更广泛的金融部门,同时,房地产行业还面临城镇化进程放缓、房价收入比偏高等长期问题制约,这对银行业对公房地产贷款、按揭贷款以及房地产上下游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整体而言,2023年银行业资产质量在多重风险的冲击下承压较大,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呈现分化格局,国有银行风险资产暴露程度更加彻底,经济恢复背景下实现轻装上阵,资产质量承压较小甚至有可能优化。股份行风控水平弱于国有行,且继续受房地产信用风险的拖累,资产质量承压相对较大。城商行与农商行受区域经营限制,其中,头部银行凭借地理区位优势资产质量将继续表现平稳,但若综合考虑全部未纳入样本,部分位于近几年经济表现低迷区域的城商行和农商行仍有较大风险资产负担未消化,综合考虑,2023年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资产质量表现或继续承压。

5.差异化、特色化、轻型化经营成行业趋势

业务领域上,银行业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着力向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新消费金融、综合财富管理等方面倾斜;产品和服务模式上,更加注重贴合特定产业、特定客群、特定场景的金融需求特点,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提供高效、适宜的产品服务,部分银行逐步打造出特色金融名片。业务开展方式上,深入推进银政合作、同业合作、银行与核心企业合作等多元化合作方式,加快打通拓客渠道,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经营转型上,适应息差收窄局面和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升级、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资产管理行业转型等趋势,加快发展轻资本、轻资产、轻运营的轻型化业务,提升经营效益水平。

著作权归

广发银行

战略规划部所有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地址: http://www.lyw520.com/gushixiaoxi/31746.html
文章来源: demi
银行经营分析(银行经营分析会汇报要点)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