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投资估值方法(天使投资的估值方法)

频道:宏观研究 日期: 浏览:0
天使/A轮/B轮……如何估值?

推荐:企业在不同阶段自我估值会大不相同,但最后还是会遵循买方市场(投资人)的估值规律。

看这篇文章前,不懂股票的小白们,你们需要先知道这些基本知识:

文中涉及估值方法P/E、P/S、P/B、P/MAU四种。

P/E 市盈率估值法, PE=股价/每股收益;

P/S 市销率估值法 ,PS = 总市值/主营业务收入或者 PS=股价 除以每股销售额;

P/B 市净率估值法 , PB=P/BV,即每股市价(P)/每股净资产(Book Value);

P/MAU:P/MAU=股价/月活用户数


1

如何区分不同的轮次

我们假设一个创业公司做为说明案例:


天使轮:公司由一个连续创业者创办,创办之初获得了天使投资。

A轮:1年后公司获得A轮,此时公司MAU(月活用户数)达到50万人,ARPU(单用户贡献)为0元,收入为0。

A+轮:A轮后公司用户数发展迅猛,半年后公司获得A+轮,此时公司MAU(月活用户数)达到500万人,ARPU(单用户贡献)为1元。公司开始有一定的收入(500万元),是因为开始通过广告手段获得少量的流量变现。

B轮:1年后公司再次获得B轮,此时公司MAU(月活用户数)已经达到1500万人,ARPU(单用户贡献)为5元,公司收入已经达到7500万元。ARPU(单用户贡献)不断提高,是因为公司已经在广告、游戏等方式找到了有效的变现方法。 

C轮:1年后公司获得C轮融资,此时公司MAU(月活用户数)为3000万人,ARPU(单用户贡献)为10元,公司在广告、游戏、电商、会员等各种变现方式多点开花。公司此时收入达到3亿元,另外公司已经开始盈利,假设有20%的净利率,为6000万。

IPO:以后公司每年保持收入和利润30-50%的稳定增长,并在C轮1年后上市。

这是一个典型的优秀互联网企业的融资历程,由连续创业者创办,每一轮都获得著名VC投资,成立五年左右上市。我们从这个公司身上,可以看到陌陌等互联网公司的影子。


2

每一轮估值是如何计算的

我们再做一些假设,按时间顺序倒着来讲:


IPO上市后,公众资本市场给了公司50倍市盈率。细心而专业的读者会立即反应过来,这个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不大了,PEG>1(PEG:市盈率/增长),看来最好的投资时点还是在私募阶段,钱都被VC和PE们挣了。

C轮的时候,不同的投资机构给了公司不同的估值,有的是50倍P/E,有的是10倍P/S,有的是单个月活估100元人民币,但最终估值都是30亿。不信大家可以算算。

每种估值方法都很有逻辑的:一个拟上创业板的公司给50倍市盈率,没问题吧;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公司给10倍市销率,在美国很流行吧?或者一个用户给15-20美元的估值,看看facebook、twitter等几个公司的估值,再打点折扣。

B轮的时候,不同的投资机构给了不同的估值方法,分歧开始出来了:某个机构只会按P/E估值,他给了公司50倍市盈率,但公司没有利润,所以公司估值为0;某个机构按P/S估值,他给了公司10倍市销率,所以公司估值10*0.75亿=7.5亿;某个机构按P/MAU估值,他给每个MAU100元人民币,所以公司估值达100元*1500万人=15亿。不同的估值方法,差异居然这么大!

看来,此时P/E估值方法已经失效了,但P/S、P/MAU继续适用,但估出来的价格整整差了一倍!假设公司最终是在7.5-15亿之间选了一个中间值10亿,接受了VC的投资。

A轮的时候,P/E、P/S都失效了,但如果继续按每个用户100元估值,公司还能有100元/人*500万人=5亿估值。此时能看懂公司的VC比较少,大多数VC顾虑都很多,但公司选择了一个水平很高的、敢按P/MAU估值、也坚信公司未来会产生收入的VC,按5亿估值接受了投资。

天使轮的时候,公司用户、收入、利润啥都没有,P/E、P/S、P/MAU都失效了,是怎么估值的呢?公司需要几百万元启动,由于创始人是著名创业者,所以VC都多投了一点,那就给2000万吧,再谈个不能太少不能太多的比例,20%,最后按1亿估值成交。

我们总结一下,这个互联网公司天使轮的估值方法是拍脑袋:A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B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P/S;C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P/S、P/E;也许上市若干年后,互联网公司变成传统公司,大家还会按P/B估值!

大家回想一下,是不是大多数的融资都是类似的情况?


3

估值体系间的联系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P/MAU估值体系的覆盖范围是最广的,P/E估值体系的覆盖范围是最窄的。在此,我姑且把这种覆盖体系叫做估值体系的阶数。

P/MAU是低阶估值体系,容忍度最高;P/E是高阶估值体系,对公司的要求最高。

不同的估值方法殊路同归,我们来看一个公式:

净利润=收入-成本费用=

用户数×单用户贡献-成本费用

净利润(E,earning) 收入(S,sales)

用户数(MAU) 单用户贡献(ARPU)


一般来说,如果企业没有E,还可以投S;如果没有S,还可以投MAU,但最终还是期待流量能转换为收入,收入能转换成利润。

不同的创业企业,都处于不同的阶段,有的属于拼命扩大用户量的阶段,有的属于绞尽脑汁让流量变现的阶段,有的属于每天琢磨怎么实现盈利的阶段。然而,最终大家是要按盈利来考察一个公司的,那时候不同阶数的估值方法是殊路同归的。

1. 为什么发展好好的公司会“B轮死”、“C轮死”?

有的公司用户基数很大,但总是转换不成收入,如果在融下一轮的时候(假设是B轮),投资人坚决要按高阶估值体系P/S估值,那么公司的估值算下来是0,融不到资,所以会出现B轮死;有的公司收入规模也不错,但老是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如果在融下一轮的时候(假设是C轮),面对的是只按净利润估值的PE机构,他们觉得公司P/E估值为0,公司融不到资,也会出现C轮死。

2. 不同的经济周期,估值体系的使用范围会平移

在牛市,估值体系会往后移,这能解释为什么过去两年很多一直没有净利润的公司都获得了C轮、D轮,甚至E轮,而且是传统的PE机构投资的,因为他们降阶了,开始使用P/S这个低阶工具了。

在熊市,估值体系会往前移,这能解释为什么今年下半年以来,一些收入和用户数发展良好的公司都融不到资,甚至只能合并来抱团取暖,因为连很多VC也要求利润了,大家把低阶的估值体系雪藏了。

3. 二级市场的政策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中国为什么一直缺少人民币VC?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公众资本市场只认P/E这个高阶估值体系。我们看看创业板发行规则:“第一,连续两年连续盈利,累计净利润不少于1,000万元……第二,最近一年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必须要有这么多的利润,才能上市,才能在二级市场具有价值,这个估值体系要求实在太高了。

当企业只有用户数、只有收入规模,哪怕你用户数是10亿人,你的收入规模有100亿,只要没有利润,估值统统为0!所以人民币VC很少,PE很多,因为他们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只用市盈率这个工具,不然没有退出渠道!但美股、港股都有P/S的测试指标,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成为公众公司上市。如果公司能在上市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可以只按P/S估值(最终可能还是要按P/E),将打通大多数公司的发展阶段,让每一轮的估值都变得顺畅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地址: http://www.lyw520.com/hgyj/15424.html
文章来源: lisa
天使投资估值方法(天使投资的估值方法)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