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叁协精密有限公司(惠州三协是上市公司吗)

频道:期货必读 日期: 浏览:0

来源:今日惠州网

扎根惠州千百年:精彩家族故事 浓浓家国情怀

位于秋长街道象岭村的求水岭老屋见证着叶氏家族迁徙、扎根的悠久历史。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姚木森 摄(资料图片)

每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对惠阳淡水叶氏家族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风雨不改,叶氏后人会从四面八方赶到秋长铁门扇村黄竹沥逢春公园,隆重祭拜他们的开基祖逢春公以及南迁纪念。

在中国历史上的数次人口大迁徙中,地处粤东海隅的惠州,成为许多家族南迁的大陆终点。梁化旧邦起步的文明,叠加缚娄古国的文化,加上江海湖山的熏染,包容四海的惠州给了各个家族“入岭南”立足的空间与情怀。人口的流入,带动文化传播,促进经济繁荣,并在千百年的交融碰撞中孕育出惠州开放包容、博大精深、个性独特的地域文化。扎根在惠州大地上的一个个家族,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都是书写惠州万古江河美丽画卷的主人。

绵延

聚族而居 自强不息

围屋宗祠、书院私塾、老井古碑……一个个散落在惠州广袤大地上的历史遗存,串起来就是一个个家族迁徙、拓荒、扎根的精彩故事。

惠州人口大量迁入主要发生在宋代之后,特别是明清易代时期,为避兵祸或谋发展而南迁入惠的家族最多。这些在更早时候从中原辗转迁至福建、江西、粤东山区等地的先民们,再次翻过一座座大山,渡过一条条河流,带着离别的悲壮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来到了惠州。

万历十六年(1588年),惠州府归善县岚派村(今惠城区芦洲镇岚派村)来了个陌生人,这位20岁的小伙子许钦贵从福建漳州鸬鹚乡迁来,他从“为人佣工”做起,因为勤劳善良,很快站稳脚跟并娶妻生子。到了第四代,进入康乾盛世,族人抓住机遇,从种植甘蔗开始发展手工制糖业,而后利用东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便利,把糖运到广州、东莞等地贩卖,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糖业大亨。如今村里还保留有糖房、糖寮、古码头等制糖售糖遗迹。

和岚派许家一样,每个徙居惠州的家族都有各自的“创业史”“致富经”,如淡水邓氏、良井杨氏、龙华旭日陈氏家族等。他们聚族而居,或务农经商,或文武入仕,自强不息。凭着家族的团结努力,最终开垦出一片片良田沃土,建起了一座座客家围屋,让原来的“荒野山岭”成为一个个物阜民康、人烟稠密的村落,不仅壮大了家族,也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今天,这些家族创造的财富仍然在发挥影响力。目前,惠州已经有10个中国传统村落和33个广东省传统古村落,其中龙门县永汉镇鹤湖围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许多客家围屋成为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是家族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家族后裔的精神家园。

传承

耕读传家 崇文重教

家族的传承不止在财富,更在于文化和价值观。家庭教育就是维系良好家风,延续家族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先从家始。《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提及,明代初期何氏家族置义田办义学,似是惠州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宗族性义学。自此之后,惠州士大夫家庭教育风气渐成,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惠州出现的“三尚书、四御史”以及“湖上五先生”等,这些优秀的人物在仕途和事业上的成功,都和其严格的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

乡村书院也是家族教育一大特色。明末清初,大量客家人从闽赣粤山区陆续迁入惠州各县。许多家族站稳脚跟后,纷纷设立家族私塾、书院、山房、书室等,延续着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学优则仕的思想传统。

多祝蔡氏先祖于北宋时期迁入广东梅州,而后其中一支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陆丰迁徙来到归善。蔡氏子孙艰苦创业,打造了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的家族建筑群——蔡屋围,同时信守“学而优则仕”祖训,先后建起“养中书室”“育德山房”“拜竹山房”“魁星楼”等家族学堂,并礼聘名儒,悉心培植后学。此后族中科甲连第,出了一名进士、十多名举人和贡生、数十名国子生、监生和庠生等,可谓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这些乡村书院,虽说最初是为了宗族子弟的教育,但也起到了开启民智、传播文化、改善乡村教育落后面貌的作用。如归善县有清一代共举进士10人,其中3人(蔡应嵩、吕龙光、李可琳)出自多祝。淡水叶氏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创立的挺秀书院,办学经营由家族公偿供给,不仅招收本族子弟,邻乡不少杂姓子弟也负笈就读于此,培养了不少人才。除叶氏一族的叶亚来、叶挺、叶匡等名人志士外,革命先驱邓演达、长征女杰廖似光等也曾在挺秀书院就读。

融合

孕育英才 谱写传奇

人因地杰,地因人灵。千百年来,五湖四海的人相聚于此,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本土文化自然交融,中原文化持续浸润滋养,最终淬炼出惠州个性独特的地域文化,并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英才,谱写出无数英雄故事。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千年来,这种家国情怀始终扎根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在岭东雄郡惠州亦是如此,每当朝代更迭,民族面临空前危难时,总有无数惠州士子挺身而出,扶大厦于将倾。

当这种“许国精神”由一个家族呈现时,尤为悲壮。王度是惠州历史上第一个被“灭族沉家”的御史言官,其家族于北宋末年从金陵乌衣巷辗转迁徙至归善,儒家传统的中正思想对王氏后人影响颇深。王度被荐举入仕后,追随一代大儒方孝孺。因参与“靖难之役”辱骂永乐帝朱棣,被施以族诛之刑。朱棣之后,王度获得平反,嘉靖四年(1525年),王度入祀孤忠祠。

但王度并非“孤忠”,在其之后,明代惠州还出现了许多品格正直、具有舍身许国精神的御史官员和节烈之士,如车邦佑、叶梦熊、曾守约、陈灏、刘简等。

王氏家族也不“孤单”,晚明的博罗韩氏家族也同样贞烈。韩氏家族在明清易代之际,选择舍身保明抗清,从而遭遇覆卵之劫,合族荡尽。将一个家族的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岂不让人动容?

不仅动容,更是传承。两三百年后,当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时,一批忧国爱民的惠州士子再次挺身而出,包括邓承修、江逢辰、邓仲元、邓演达、廖仲恺、叶挺等,他们在晚清民初的革命大潮中叱咤风云,成为时代弄潮儿,是惠州的骄傲。

聚人而成家,聚家而成国。如今,惠州正进入最好的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无数惠州儿女舍小家为大家,勇担当甘付出,以无畏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传承岭东雄郡精神。如今,这精神进一步转化成惠州奋力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强大力量。

家族故事(部分)

博罗韩氏:崇儒尚礼 忠贞競爽

博罗韩氏是明末清初声名显赫的仕宦家族。博罗韩氏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浙江的山阴。南宋末年,为了逃避战乱,韩氏从山阴迁至福建福州,后因开基祖梅州公任广州教授而入粤,再因改任博罗教授而迁至博罗。

韩氏家族自元梅州公至清韩荣光,几百年间人才辈出。根据《韩氏族谱》以及多种地方史志的不完全统计,博罗韩氏自韩棨中举后,家族繁衍,至清同治年间,共有进士2名,举人27名,诸、贡生不计其数,成为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书香世家。韩氏族人,秉承族训,为政者政绩斐然,为民者崇儒尚礼。

韩氏一族的精神内在,离不开家中千万卷的藏书,也离不开家塾正统的儒家教育。开家塾教育风气之先的可能是韩日缵的曾祖韩孟远(韩棨次子),他坚持“课督诸子孙独严”。在他的影响下,韩氏子孙真正实现了科举起家,人才辈出,韩鸣凤、韩鸣金、韩日缵、韩晟、韩晃、韩如璜、韩如琰等都是杰出代表。良好的家教使韩如璜、韩如琰兄弟接受了人生最重要的思想启蒙,终于在后来抗清保明的战场上,做出以身殉国的壮举。如今,韩氏大宗祠里还挂着“忠贞競爽”的牌匾。

除了骄人的科举成绩,博罗韩氏还为惠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那就是卷帙浩繁的著作,最为精彩的当数韩日缵的《韩文恪公集》和函可的《千山诗集》,这父子俩的作品充满了民族正气和爱国精神,这正是韩氏一族千百年来传承的精神内化。

惠城廖氏:诚信立家业 兴学育贤能

归善始祖廖志良(兴宁始祖德源公曾孙),于明中叶由兴宁辗转迁居今惠城区。廖志良以小生意起家,尤尚信义,生意日见起色。继而兴学,数百年来出了无数的名人志士。

至雍正八年,十二世孙廖贞不负众望,进士及第。廖贞补授锦屏县知县时,负责清江(今清水江)的河道疏浚工作。后来,完成拯救贵州灾民的工作,缓解了当地的灾情。退位后,他所著有易、礼、诗、书及四子书等多种讲义,注释了《离骚》和《杜诗》,还刊有《撷秀楼诗》《黔游草》《罗浮唾语》诸集。

再到清末,十六世孙廖佩珣成为归善廖氏的第二名进士,也是惠州历史上的最后一名进士。惠州人津津乐道的“丰湖十子”,其中包括廖佩珣。

在近代,归善廖氏以廖尚果(青主)、廖辅叔、廖仲爽等兄弟最为出名,其中廖尚果和廖辅叔享誉我国音乐文化界,廖仲爽则是“两航”起义发起者之一。如今,市区滨江公园里还有廖尚果(青主)的铜像,我市也连续举行了多届“青主杯”原创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可以说,“青主杯”已成为我市文艺界一块亮丽的艺术品牌。

惠阳叶氏:耕读传家远 一门忠烈多

清康熙元年(1662年),叶特茂和胞弟叶特盛以及一部分族人,从梅州兴宁合水溪唇徙居归善县淡水沙坑(今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铁门扇村黄竹沥)。

安居才能乐业,叶氏家族定居沙坑后就开始建造围屋,而且一代建得比一代好。清朝时期,两兄弟及其后人建造大小客家围屋数十座,包括石苟屋、桂林新居、铁门扇南阳世居、曲水楼、会龙楼、会水楼等,其中不少如今已成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叶特茂本是一位儒商,喜欢种竹以竹修身,崇尚竹文化。在建造围屋和种竹植树同时,叶特茂及其后人也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传承祖训兴办学校,“隆学校以端士习,训子弟以禁非为”。当时各房都有学堂供子弟读书,包括荣庭学校、静野学校、腾云私塾、挺秀书院等。

叶氏家族历经350余年的发展,枝繁叶茂人才辈出,清朝乾隆年间有武进士叶开弟,近代有吉隆坡王叶亚来、明远将军叶任才、反清义士叶匡等,近现代有北伐名将叶挺、军需先驱叶辅平等。

网友说

“Hi”:印象深刻的是韩氏一族的“为政者政绩斐然,为民者崇儒尚礼”。我想,韩氏一族是个包容万象的家族,无论为官为民都能找到自我价值。惠州只是给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他们将自己的热情、智慧、对国家的情怀和忠贞不渝献给了这片土地,让外人认识了惠州,让惠州人因他们而骄傲。

“香芹不吃的”:之前就了解过叶挺将军的事迹,他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生长在叶氏世家,给世人立了标杆、做了榜样。

“大雨治水”:几百年的沧桑,如今岚派村许家只剩几处历史痕迹:二房大屋、文林第和五房糖房。二房大屋,空有楼阁,四面徒壁,令人唏嘘;虽然文林第大院如今几乎已空空如也,但仅存的楼阁也能见当年的辉煌。希望把深藏在大山里的惠州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惠州辉煌的文化与历史!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陈春惠 实习生王靖

总策划

蒋勤国

总统筹

王昆发 张锦坤 于泽 李朝荣

协 调

李建国 谢超平 盘科 龙生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地址: http://www.lyw520.com/qihuobidu/28411.html
文章来源: demi
惠州市叁协精密有限公司(惠州三协是上市公司吗)文档下载: PDF DOC TXT